思想道德与法制

一、绪论

Ⅰ、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 思想道德建设为法治建设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 法治建设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支撑和法律保障

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思想道德和法律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有很大不同,但2者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经济基础

二、人生价值

  1. 一切社会关系得总和
  2.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社会是由人组成,离开了人就没有社会,离开了社会,人也无法生活,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社会成员素质不断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辅相成
  • 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有机统一的,而不是简单的加法
  • 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前提和基础,同时社会也保个人利益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发展

Ⅱ、人生观

人生观观分为: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

人生目的:人为什么活着

  •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的选择
  • 人生目的是整个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态度:人应当怎么活着

人生价值: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 人生的自我价值: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
  • 人生的社会价值: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1. 人生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 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3.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4. 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Ⅲ、人生观与世界观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三、正确的人生观

Ⅰ、人生追求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为什么要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1. 把握人生的奋斗目标,深刻理解人为什么或着
  2. 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人民利益为重
  3. 能把握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

Ⅱ、人生价值的评价和实现

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

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

  1. 既要看贡献的大小,也要看尽力程度
  2. 既要尊重物质贡献,也要尊重精神贡献
  3. 既要注重社会贡献,也要注重自身完善

人生价值实现条件

  1.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2.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3. 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Ⅲ、有意义的人生

  1. 幸福观

    正确的幸福观:幸福是一个总体性的范畴,它意味着人总体上生活的美好,家庭和睦,职业成功,行为正当,人格完善都是幸福的重要因素;实现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但人的幸福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基础上

  2. 得失观

    不要拘于个人利益的得失、不要满足一时的得,也不要惧怕一时得失

  3. 顺逆观

    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促进人的成长

    顺境与逆境如果处理不当,都会对人产生负面影响

    人生没有永远的顺境和逆境

四、远大理想

Ⅰ、理想和信念

理想分类:

  1. 根据主体不同:个人理想、社会理想
  2. 阶段不同:近期理想、远期理想
  3. 内容不同: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政治理想
  4. 层次不同:崇高理想、一般理想

理想特征:理想具有超越性(超越现实,现在不拥有的)、理想具有实践性、理想具有时代性

信念的特征:信念具有执着性、支撑性(坚持下去)、多样性

  • 高层次信念决定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信念服从高层次信念
  • 理想 $\to$ 信念 $\to$ 信仰
  • 信仰有盲目和科学之分

理想信念的关系:理想信念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所指的对象,信念是理想实现的保障,离开理想,信念无法产生,离开信念理想寸步难行

理想信念的作用(理想信念只是精神层面)

  1. 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
  2. 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3. 理想信念催生前进动力
  4. 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柱
  5. 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Ⅱ、马克思主义信仰

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原因

  1.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有用的)
  2.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得揭示了人类社会得发展规律
  3.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得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4.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5.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共产主义是远大理想(尚未实现)

Ⅲ、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理想现实是对立统一的

  •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应然”(应该怎么作)和“实然”(现实情况)的关系
  • 现实中包含理想的因素,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 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

实现理想需要: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

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重要条件)

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个人理想: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向往和追求

社会理想:指社会集体,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既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

  1. 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
  2. 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汇聚和升华

Ⅴ、中国梦注入理想

  1. 立鸿鹄之志,作奋斗者

    志的双重含义:对未来目标的向往,实现奋斗目标的顽强意志

  2. 心怀“国之大者”,敢于担当

  3. 自觉躬身实践,知行合一

五、中国精神

Ⅰ、崇尚精神

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 “不义而富且贵,与我为浮云”
  •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对理想的不断追求

  • 志士仁人,务求生以害人,有杀身成仁
  • 兼相爱,交相利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品格养成的重视

  • “君子”,“圣人”,“新民”,“立德”
  • 明人伦

Ⅱ、中国精神内涵

  1. 伟大创造精神:自古以来的发明创造
  2. 伟大奋斗精神:开荒,中共带领人民做的事
  3. 伟大团结精神:团结,抵抗外敌
  4. 伟大梦想精神:神话故事
  5.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6.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7. 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都是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梦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应用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爱国主义:(是调节人与祖国之间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法律规范)

  1.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等价于人民群众)(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的试金石)
  3.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 爱自己的国家

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1. 都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都是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
  2. 一切民族精神都是曾经的时代精神
  3. 一切时代精神都是未来的民族精神
  4. 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民族特征(与其他种族不同),是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正
  5. 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神时代内涵,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行,拥有鲜明时代性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根源

Ⅲ、爱国主义

  1. 在新时代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2. 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3. 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新时代爱国主义要求

  1. 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2. 爱国是具体的:
  3. 历史性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爱国主义是不同的

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

  1. 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
  2. 促进民族团结
  3.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六、改革创新

民族禀赋是创新

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1.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2. 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
  3. 改革创新是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4.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1. 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2. 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七、道德

Ⅰ、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意识形态

价值观反应特定的时代精神,表现着一定时代人们的需要和利益诉求,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都是统治阶级的价值观,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的辩护

历史观和现实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稳定器,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 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的内在一致性,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

  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2.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3. 社会团结奋进的最大公约数

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先进性

    1. 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色”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包括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人民性(根本属性)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真实性(怎么说的就怎么做)

    西方“普世价值” ❌

    反对西方的“普世价值”并不是说人类社会没有共同价值,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所主张的普通价值,是要倡导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充分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力

Ⅲ、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Ⅳ、社会主义道德

  1.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道德起源:

  1. 劳动(实践)是道德的前提
  2.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生产的客观条件
  3.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上层建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1. 道德是反应社会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2. 道德是社会利益的特殊调节方式(公交车上让座)
  3. 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的功能

  1. 认识功能:(道德可以让我们可以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

  2. 规范功能:在做的时候,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3. 调节功能:行为后

    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是道德调节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4. 以上3种是基本功能,但不止这3种功能

道德的作用:

  1. 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强调为人民服务,为公有制服务)
  2. 道德对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
  3.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4.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5.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与以往社会主义道德相比,社会主义道德具有先进性

  1.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应(因为社会主义最先进,所以社会主义道德也先进)

  2. 社会主义道德是对人类优秀道德资源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

  3. 社会主义道德克服了以往阶级社会道德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坚持以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展现出真实而强大的道义力量

    坚持为人民服务:决定并体现着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

  •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怎么理解为人民服务:

  • 毫不利己,专门为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
  • 顾全大局,先公后私,爱岗敬业,是为人民服务
  • 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是为人民服务

如何理解集体主义要求

  •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 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利益(不会随随便便就牺牲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的层次性

  1. 无私奉献、一心为公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
  2. 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3. 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这是对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

八、中华传统美德

Ⅰ、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1. 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2.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3. 注重人伦关系,重视道德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5.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传统道德不能全部拿来用,应该批判的继承

传统美德也不能全部拿来用(因为那是以前的美德,不符合现在的情况)

  1.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阐发
  2.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
  3. 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2种错误思想,一是复古论,而是虚无论

Ⅱ、革命道德

  1. 中国革命道德的灵魂: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

传统道德和革命道德的关系:中国革命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摒弃了传统道德的糟粕,是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延续和发展,是超越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局限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道德

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1.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
  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 始终把革命的利益放到首位
  4. 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九、公民道德

Ⅰ、社会公德

公共生活的特征:

  1. 活动范围广泛
  2. 活动内容开放
  3. 交往对象复杂
  4. 活动方式多样

公共秩序: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公共生活的道德要求(不一定特指中国人,外国人来旅游)

  1. 助人为乐: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2. 爱护公物:现实出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3. 保护环境:

  4. 遵纪守法:最低要求,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公民生活的最低要求:爱国守法

  5. 文明礼貌

网络生活的道德要求:

  1.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2.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4. 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5. 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

职业道德:

  1. 爱岗敬业:最低要求
  2. 诚实守信: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准则,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3. 办事公道
  4. 热情服务
  5. 奉献社会: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要求

恋爱中的道德规范:1、尊重人格平等;2、自觉承担责任;3、文明相亲相爱

家庭中的道德:1、尊老爱幼;2、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法律要求】(表现为夫妻权力和义务平等,人格地位上平等);3、夫妻和睦(家庭关系的核心);4、勤俭持家;5、邻里互助;

Ⅱ、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地道德修养形成地稳定地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修养品德地正确方法

  1. 学思并重
  2. 省察克治
  3. 慎独自律(自己地时候,不能放低道德要求)
  4. 知行合一
  5. 积善成德

十、法律

  1. 法律产生的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 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形式国家立法权,负责宪法的制定修改等
  4. 司法的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合理、及时
  5. 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的是:劳动
  6. 法治与德治本质上不同

Ⅰ、法律特点

  1.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最大不同点)。
  2. 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和认可,而且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国家强制力不是保障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
  3.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作为上层建筑,不是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
  4.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的全部意志,而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
  5. 统治阶级也要遵守法律,不光是被统治阶级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具有阶级性,又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尊重和反应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 我国社会足以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地重要保障

    根本保障:一般是党的领导

    重要保障:一般是社会主义法律

Ⅱ、社会主义法律运行

  • 法律制定: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原则:公平公正公开,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环节:法律提出、法律审议、法律表决、法律公布

  • 法律的执行: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工作量最大的环节)

    原则: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效率

    执法主体:

    1. 中央和地方政府
    2. 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地下属机构
    3. 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
    4. 行政机关依法委托地社会组织
  • 法律的适用(司法机关指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要求:正确、合理、合法、及时

    原则:

    1. 公正司法
    2.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标准
    4.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
  • 法律的遵守(守法是法律实施的基本途径)

    含义: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力,依法承担义务

    守法主体:一切组织和个人

Ⅲ、习近平法制思想

(同样可用于经济思想、等等其他习近平思想,只要替换关键字即可)

  1. 习近平法治思想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法制建设长期探索中形成得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
  2. 标志着我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得认识到达了新高度
  3. 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制理论和实践得新境界
  4.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重要组成部分
  5. 是全面依法治国得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主要内容(十一个坚持):

  1. 坚持党对依法治国得领导(谁领导)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谁)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什么路)

    (以上3条是政治方向)

  4. 坚持以宪治国、依宪执政(宪法是根本大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国家的定星盘)

  5. 坚持在法制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轨道或依托)

  6. 坚持建设中特法治体系、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得总抓手(与中特法律体系不同)

  7. 坚持依法治国(人民)、依法执政(共产党)、依法行政(政府)、共同推进法制国家(目标)、法治政府(重点)、法治社会(基础)

  8.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格局)

    • 科学立法是前提
    • 严格执法是关键
    • 公正司法是重点,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 全民守法是基础
  9. 坚持统筹国内法制和涉外法制(处理国际关系)

  10. 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制工作队伍

  11. 坚持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10-11点是重要保障)

    法制人才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是历史的必然结论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的鲜明特点: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遵循的原则

  •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特征

  •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目的的对象是人,目标是物)

    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中国)

  •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法治的基本要求

  •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

    要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概念

    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治理

  • 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制度基础

  •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

  •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

    法治保障体系全面依法治国的依托,全面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依托

  •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Ⅳ、宪法

  1. 宪法是我国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 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3.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4. 宪法是实现国家认同、凝聚社会共识、促进个人发展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本纽带

宪法的基本原则(考与题目内容相对应)

  • 党的领导原则
  • 人民主权原则
  •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 民主集中制原则

Ⅴ、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

法治思维的含义

  • 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 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 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
  • 是科学思维

法制思维和人治思维的区别集中体现在:

  • 依据上:
    1. 法制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
    2. 人治思维本质是主张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
  • 方式上:
    1. 法治思维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对待方式调节社会关系,
    2. 人治思维漠视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按照个人意志或感情进行治理
  • 价值上:
    1. 法治思维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进行决策和判断(多人之治)
    2. 人治思维是个人说了算的专断思维
  • 标准上: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在于最高权威是法律还是人

法制思维的基本内容

  • 法律至上:

    1. 普遍适用性:所有人都适用
    2. 优先适用性:优先考虑法律
    3. 不可违抗性:违法必须受到惩罚(指违法)
  • 权力制约: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 公平正义:包含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救济公平

    1. 权利公平:
      1. 权利主体(人,公民)平等,国家对每一个权利主体不偏袒,不歧视
      2. 享有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
      3. 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2. 机会公平:平等起点、发展平等、机会平等
    3. 规则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 救济公平:(为权力受到侵害的公民提供有效权力)
      1. 司法救济公平
      2. 行政救济公平
      3. 社会救济公平
  • 权利保障: 1. 宪法保障是权利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2. 立法保障是权利保障的重要条件 3. 行政保护是权利保障的关键环节 4. 司法保证是公民权益的最后防线
  • 程序正当: 1. 合法性 2. 中立性 3. 参与性 4. 公开性 5. 时限性:正义不应该缺席,也不应该迟到,迟到的正义是有瑕疵的

Ⅵ、法律权力和义务

法律权利具有4个特点

  1. 法律权利的内容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
  2. 法律权力内容和分配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不同而存在差异
  3. 法律权力受法律维护和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这是法律权力区别其他权力的根本所在
  4. 法律权力必须依法行使

法律义务具有以下特点:

  • 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 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 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
  • 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是现在法制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

  •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认为基本原则
  • 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平等
  • 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要平等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力(考试时,只考帽子)

  1. 政治权利:选举权、表达权、民主管理权、监督权
  2. 人身权利:
    • 生命权是人最基本、最原始的权力,具有神圣性和不可转让性,不可非法剥夺,享有生命权是人享有其他权利的前提
    • 人身自由权:人生自由权是人们一切行动和生活的前提条件
    • 人格尊严权
    • 住宅安全权(住宅不受侵犯权)
    • 通信自由权
  3. 财产权力:
    • 私有财产权
    • 继承权
  4. 社会经济权:
    • 劳动权:劳动权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行使其他权力的物质上的保障
    • 休息权
    • 社会保障权
    • 物质帮助权
  5. 宗教自由权
  6. 文化教育权

依法行使法律权力:

  • 权利行使的目的的正确性
  • 权利行使的必要限度
  • 权利行使方式的法定性(可以直接,间接,口头,书面等方式)
  • 权利行使的正当程序

我国公民应履行的法律义务

法律义务 要求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时公民实现法律权利与自由的前提
遵守宪法和法律 1、保护国家秘密
2、爱护公共财产
3、遵守劳动纪律
4、遵守公共秩序
5、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祖国利益对外主要时指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力和利益;对内主要是指公共利益
依法服兵役  
依法纳税